足球365比分_365体育投注-直播*官网

图片

【图】“理工师生山东东营生态科考行”之农村新貌


摄影、编辑:段 炼

一、广饶县大王镇 

    广饶县大王镇位于东营市东南部,与潍坊、淄博两市相邻,全镇总面积122平方公里,辖97个行政村,9万人口。自古以来,大王镇物华天宝、人杰地灵,诞生了全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,哺育了邓天一、李耘生、张太恒等诸多仁人志士,保存了第一版本的《共产党宣言》中译本。改革开放以来,大王镇坚持紧跟党走,开拓创新,抢抓机遇,锐意进取,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,农业、工业、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,物质文明、精神文明、政治文明蓬勃发展。近年来,先后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、全国农村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先进单位、全国文明村镇、全国乡镇企业示范区、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、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、山东省十大名镇等30多项国家级、省级荣誉称号。

    2005年,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220亿元,国内生产总值60亿,固定资产投资40亿,境内财政总收入5亿元,镇级财政收入1亿元,招商引资2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5306元,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,综合实力显著增强,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。在第十一个“五年规划”的开局之年,大王镇将立足新起点,实现新发展,按照“强工、扶农、建城、兴商、富民”的工作战略,瞄准争创“全国百强镇'”这一雄伟目标,实现新跨越,建设新大王。

理工师生在参观华泰集团的污水处理厂区。

    近年来,大王镇始终坚持工业强镇,实施大企业、大项目、大产业带动战略,全镇已形成造纸印刷、汽车配件、化工热电、轮胎橡塑、建筑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。建成了华泰、现代、新兴、凯银、华星等五大工业园区,培植了华泰、金宇、信义等10大企业集团,同时拥有华泰和科达2家上市公司。

华泰集团负责人在与理工师生进行交流。

    今年以来,重点实施了“三个十”工程,即重点抓好华泰、信义、华星等十大企业集团,华泰40万吨新闻纸、60万KW热电,信义集团1500万套制动片总成,金岭集团10万吨离子膜烧碱等十大重点项目建设,重点培育华泰、凯银等10大名牌产品。以科技进步为动力,深化产学研结合,走国际化、信息化之路,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新闻纸、子午胎、刹车片和化工产品制造基地。

经过处理后的工业污水完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,甚至可以养花养鱼。

    今后几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不断增强,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,工业强镇将会彰显新的优势。其中,2005年山东大王集团实现企业总产值160亿元,利税亿元,在全国企业500强中位居223位。华泰集团同时进入全国企业500强。

科考团全体成员与华泰集团及广饶县、大王镇领导合影留念。

    多年来,大王镇始终坚持“工业、农业、小城镇三篇文章一起做”, 大力实施“三化”、“三集中”战略,土地向大户集中,人口向城镇集中,工业向园区集中,镇区水、电、路、讯全面配套,统一供暖,统一供燃气,城镇功能日臻完备。截至目前,城区面积7平方公里,成立居委会19个,人口达到5万人,开发住宅楼50万平米,商住楼40万平米,镇区公共绿地42万平米,镇区内晨光、金宇、新世界等9处居民小区全部实现了设施配套、功能完善、配置优化、服务一流,成为全省一流的现代化文明社区。近年来,大王镇不断完善配套设施,提升城市品位,疏通了泰山路、黄河路,城区风貌进一步靓化美化,小城镇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。

大王镇文化广场

    同时,为了丰富城镇文化生活,提升城镇的文化品位,镇党委政府高起点规划,高标准建设了镇文化广场。该项工程总投资1000万元,占地面积100亩,主要建筑有音乐喷泉、健身广场、大型文化墙、多功能舞台,于05年9月1日开工建设,建成后,交通便利,设施完善,功能齐全,是供居民集会、休闲、娱乐的大型活动场所,将成为大王镇的文明窗口和重要标志。

  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大王镇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,加大村庄规划力度,着力实施城中村改造和新型住宅试点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。到目前,全镇已建成新型住宅区12处,5000多户农民住进了别墅、高档楼房。实现了'农村城市化,农民居民化、居住楼房化、城乡一体化'的小康梦想。

二、河口区仙河镇

    仙河镇位于黄河入海口北侧,隶属于东营市河口区,是典型的现代石油矿区城镇,因位于美丽的神仙沟畔而得名。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,1984年始按规划分期建设投用。该镇设计构思新颖独特,建筑活泼自然,充分利用了四面环水和处于槐林之中的有利条件,建设了镇东的森林公园,镇北的蓬莱公园和镇西的水上公园,将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,使仙河镇成为一个生活舒适、环境优雅的现代化滨海小城镇。该镇先后获建设部城市规划金质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、山东省文明住宅小区、全国文明住宅示范小区等称号。

理工师生来到广河村老年公寓进行参观

生活在这里的老年人显得非常幸福和惬意。

三、河口区永安镇万亩蟹池

    近年来,垦利县永安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渔业,在东部沿海开发出规模海水养殖区,将西部拓展为集自然生态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淡水养殖基地,经过精心培育,形成了育苗、养殖、加工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,块块池塘星罗棋布,成了永安农民的聚宝盆。永安镇海岸线长35公里,滩涂面积16.1万亩,按照“特色、规模、品牌”的指导思想,开发规模养殖区,突出特色精养,引进海参、泥螺、日本车虾、南美白对虾、梭子蟹等品种,提升鱼、虾、蟹、贝的综合竞争力,海水养殖面积达到6.4万亩,去年完成产值5000万元。

    该镇与中国农业大学、青岛海洋大学、省水产养殖研究所等10多家大院大所密切联系,聘请专家教授举办培训班,传授先进技术,广泛推广池塘多级轮养套养技术,大力实施鱼虾混养、虾蟹混养、扣蟹成蟹压茬养殖、“暖棚式”二茬养殖等新技术,充分利用鱼、虾、蟹生长的“时间差”和“空间差”进行有机结合和科学搭配,形成了多层次、立体式的淡水养殖系统。目前所养殖的“中华绒螯蟹”通过了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检测认证,被认定为“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”。在名牌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下,该镇淡水养殖面积发展到4.3万亩,扣蟹、河蟹、湘云鲫、黄颡、罗非鱼等淡水水产品总量年达7000吨以上。

四、河口区六合乡“上农下渔”示范工程

    河口区六合乡是位于渤海湾畔的一个小乡,处于黄灌区的最下游,仅有13000余人,全乡土地面积138.07平方公里,荒碱地面积较大,耕地盐碱化呈逐年上升的趋势,土地盐碱贫瘠,农民辛劳一年仅能温饱。近几年来,东营市河口区农民立足当地实际,通过借鉴外地经验,积极创新,探索出了一条更为科学、适合当地农业改土治碱的有效方法──“上农下渔442开发模式”。

    “上农下渔”是一种新型土地改良模式和耕作种植方式,就是在荒碱地上平地开挖池塘,挖出的土形成台田,利用台田较高、易淋盐碱的原理改良土壤,利用池塘中的水进行水产养殖。442开发模式即:台田面积占40%,水面面积占40%,沟渠路占20%,利用台田种植冬枣、棉花、中药材、牧草等作物均可实现当年开发当年见效。坑塘在保证台田用水的同时,综合利用,进行水产养殖。通过“上农下渔”项目开发实施,不仅改良了荒碱地,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成为打造生态农业、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。

    如今,漫步六合乡田野,“台田”、池塘整齐划一,成方连片,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“上农下渔”加快了当地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。近几年来,该乡为“上农下渔”项目先后引进推广新品种近40个,特别是随着南美白对虾的引进和推广,仅池塘收益就是种植棉花的3到4倍,使广大农民纷纷尝到了甜头,也着实鼓了农民腰包。思想新,土变金。昔日无人问津的荒碱地,如今成了“聚宝盆”。一大批农民陆续将眼光投向了荒碱地,对荒碱地大面积地进行合理开发,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河口区的荒碱地上蓬勃兴起。

(待续……)